《賽車工程》解析─前言:什麼是「賽車工程」?
圖片來源:Formula E
相較於一般乘用車,賽車有著相對單純的用途。作為一名賽車手的工具,賽車必須在特定的一段時間或距離內發揮極致的性能,無論這段距離是400公尺的直線衝刺又或者是1,000公里的長程越野賽,而賽車工程即是研究如何從各個面向去設計、設定賽車來達成這項任務。本系列專欄將會以解析賽車動態為主軸,分析賽車各個部件的運作原理、作用力以及物理特性等方面是如何影響賽車的動態,進而延伸至賽車設定與街車改裝的應用。
要了解賽車的動態,首先要研究各種作用力的影響。作用力的產生可能源自於物理效應,也可能來自於駕駛的行為。透過了解作用力對車輛動態造成的影響以及反應,我們才能夠有效的找出設定上的問題並且改進賽車的性能表現。接下來我們討論的對象將會針對「場地賽車」為主,因此對於一般乘用車以及直線加速、越野賽車等特殊賽事所需要考量到的部分就不再多加贅述。
縱向加速及縱向減速
圖片來源:Formula 1
縱向加速(Linear Acceleration)即是賽車的加速能力,是影響單圈速度最重要的一項因素。甚至比過彎極限來的重要,更比極速來的重要許多,因此多數賽車都不會去強調極速。
縱向減速(Linear Deceleration)則是賽車煞停的能力。賽車的減速能力非常重要,但是重要性亞於加速能力。這是由於在一場賽事當中,耗費在煞車的時間會比加速的時間來的少,而且賽車減速比加速要來的容易。
影響縱向加速以及減速的因素:
縱向加速 | 縱向減速 |
輸出輪可用動力 | 煞車系統制動力 |
輸出輪的抓地力 | 四輪的抓地力 |
賽車總重量 | |
空氣阻力 | |
輪胎滾動阻力 | |
零組件的旋轉慣性 |
資料整理:KingAutos
過彎能力
圖片來源:WRC
除了直線加速賽之外,多數的賽車都需要「轉彎」。很顯然的,能夠用更快的速度通過彎道,就能夠縮短加速與減速的時間,進而削減單圈耗費的總時間。而能夠影響賽車過彎能力的因素如下:
輪胎的過彎極限(受下方因素影響) | |
懸吊幾何結構與定位角度 | |
車輛負載轉移的特性 | |
下壓力 | |
輪胎尺寸以及特性 | |
賽車總重量 | |
車輛的重心高度 |
資料整理:KingAutos
極速
圖片來源:DTM
在多數形式的賽事當中,幾乎沒有機會能夠發揮賽車的極速。也因此剛才所提到的加速能力、制動力與過彎能力皆比極速來的重要許多。如果眼前有兩個選項,一是犧牲最大馬力來換更多的扭力;二是犧牲扭力來換取最大馬力。絕對不要猶豫,選擇扭力。又或者是增加下壓力來提升過彎速度而犧牲掉賽車的極速。
影響極速的因素有:
輸出輪的可用動力 | |
空氣阻力 | |
輪胎滾動阻力 |
資料整理:KingAutos
操控性與反應
圖片來源:WEC
一輛賽車一定要能夠在高壓的駕駛方式之下持續的運作同時保有良好的操控性與底盤回饋。缺乏操控性及反應的賽車不僅造成駕駛的負擔,對賽車速度也沒有正面幫助。幾乎所有因素都會影響賽車的操控性,但是下方列出較為重要的幾個項目。
車輛重心高度 | |
車輛負載轉移特性 | |
懸吊幾何結構及定位角度 | |
車體重量分配 | |
底盤以及懸吊連桿剛性 | |
差速器做動特性 | |
輪胎特性 | |
空氣力學的平衡 |
資料整理:KingAutos
妥協
圖片來源:DTM
記住,沒有一輛賽車可以同時擁有超高的極速、無比的加速能力、超強的過彎極限以及最棒的操控與底盤回饋。你不會拿F1賽車去跑拉力,也不會拿直線加速賽車去跑紐柏林。針對不同用途的賽車,需要作出不同的妥協。就好像點技能一樣,大家的點數一樣多,差別在於怎麼選擇分配的點數來達到最有效益的結果。在多彎的賽道,可能較好的加速能力與過彎極限能夠佔優勢;在直線加速賽,則需要極端的加速能力並且將重量集中在驅動輪的位置來獲得最大的加速度。
賽車調校
圖片來源:Porsche
獲得冠軍的訣竅:買一輛最貴最快的賽車,塞進一個厲害的賽車手,然後等著站上頒獎台的冠軍位置。錯!這麼做或許可以跑出個第三或者第四名,但是不會成為冠軍。因為總有人可以買到一樣的賽車、引擎,塞進一個能力相同的車手。豐富的工程知識、經驗以及正確的調校才是取得冠軍的關鍵。
所謂調校,是指任何能夠增加賽車勝率的調整與改裝。這包括了減輕不必要的重量、改善過彎極限、增加空力效益等等,幾乎一切能讓賽車變得更快、操控性更好、耐用度更高的改裝都能夠涵蓋在內。
最後,就算是發揮了所有資源與努力而完成一輛賽車的調校,不要以為透過這些改變就能夠讓這輛賽車比對手快個一秒的單圈速度。假設現在一場比賽總共要跑40圈,那結束以後兩台賽車的落差將會是40秒。這種狀況幾乎不會出現在一場公平的賽事當中,比較合理的數字通常是每圈快0.1秒,最後落差4秒,如此小的差距才是真正造成冠軍與亞軍之間的分別。
圖片來源:W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