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賽車工程實力 《BMW》解析《iFE.18》電動方程式研發細節
在12月中的《Formula E》第5季首站賽事之前,《BMW》介紹了自家 《iFE.18》電動方程式賽車的動力系統,讓車迷更加了解由BMW Motorsport以及BMW i部門共同研發的Racing eDrive01電動系統。而隨著第2場分站即將在今日於摩洛哥Marrakesh舉行,BMW也要來告訴所有車迷,開發電動方程式賽車可不只有動力系統這麼單純而已。
事實上,雖然Formula E從某種程度上看起來相當類似統規賽,但是其實統一規格的零組件只有空力設計、碳纖維單體座艙底盤、前懸吊結構、電池模組和輪胎。而為了給予不同車隊在動力系統設計上較多彈性空間,所有Formula E賽車的整個後軸結構都是由各車隊自行開發。
▲雖然Formula E看似統規賽,實際上車隊仍然要研發許多零組件。
BMW i Motorsport的工程團隊說明,iFE.18賽車的後軸結構,包括了後懸吊結構、避震器以及固定動力系統的架構都是自行研發。藉由長期累積的國際賽事經驗,BMW i Motorsport得以精準設計與調整懸吊系統的彈簧係數、阻尼係數、車高、防傾桿和定位角度,讓iFE.18賽車能夠發揮最大機械抓地力。這在以街道賽為主、路面狀況變化較大的Formula E賽事當中至關重要,其懸吊系統必須擁有足夠的強度來承受賽車高速壓上路緣石的衝擊、擦撞護欄以及和其他賽車搏鬥時的碰撞力道。
為此,BMW i Motorsport在研發過程當中會以模擬軟體進行計算,在模擬當中強度足夠或者效能優異的結構設計會以鋁合金3D列印的方式產出進行實測,當通過測試之後才能夠應用在正式的賽車之上。這種研發方式讓iFE.18賽車的研發成本降低,時間上也更有效率。後懸吊的結構連桿和動力系統的固定架構也大量使用了纖維複合材質,讓iFE.18賽車的後軸在保有高強度之下也有著非常輕盈的重量。
▲Formula E賽車是少數有非常多近身肉搏狀況發生的方程式賽車,因此懸吊結構必須相當強壯。
除了後軸結構,新世代賽車最重要的變動就是Brake-by-wire電子線傳煞車系統。雖然這是一套相當複雜的系統,但是BMW i Motorsport部門仍然決定自行開發,讓這套電子線傳煞車系統能夠適時的在動能回收模式與液壓煞車模式之間精準且平順的切換,同時確保整套煞車系統能夠提供車手足夠的煞車力道和回饋。
▲新世代Formula E賽車上所使用的電子線傳煞車系統為BMW自行開發。
綜合以上,BMW列出了iFE.18賽車上統一規格的零組件包含了《Spark Racing Technology》開發的空力與單體座艙底盤、《McLaren》供應的電池模組和《Michelin》的Formula E賽車用胎。至於自行研發的零組件則有Racing eDrive01動力系統、變速箱、差速器與傳動軸、冷卻系統、後軸結構、後懸吊系統、彈簧、阻尼、防傾桿、12V車電系統、電子線傳煞車系統、控制軟體以及和《Shell》殼牌石油共同開發的油品。
▲BMW工程團隊有著相當驚人的研發實力。
圖片來源:BMW
相關新聞推薦
RELATED ARTICLES-
Mercedes-AMG W16全新戰駒與18歲新秀Kimi Antonelli 挑戰2025年F1冠軍寶座
-
DEFENDER OCTA 宣告進軍達卡拉力賽與 FIA 世界拉力越野錦標賽
-
第92屆利曼24小時耐力賽落幕 米其林推出71%可持續材料輪胎
-
Porsche超級盃系列賽將在今年持續使用合成燃料往碳中和努力
-
殺神基努·里維將為Toyota開賽車!!原來他並非菜鳥
-
全新保時捷 99X Electric 賽車將於 2024/2025 ABB FIA 電動方程式賽季亮相
-
保時捷911 GT3 R獲得利曼LMGT3級別勝利
-
Aston Martin已完成Valkyrie AMR-LMH賽車測試回歸利曼
品牌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BMW M4 CS》829萬元起 日常用的賽道猛獸 550匹 零百3.4秒
-
首次曝光|《BMW M5 G90》才8個月就準備小改款!換上Neue Klasse設計語彙 車內有望導入Operating System X車機系統
-
BMW M8 Coupé跑車即將停產
-
348萬元起 最高633公里續行|全新2025年式《BMW iX》純電休旅上市
-
《BMW M5 Touring》官圖流出|汎德釋出發表預告 為來台販售暖身?!
-
2024 BMW世界盃業餘高爾夫錦標賽 盡享揮桿樂趣 台灣決賽精彩落幕
-
大改款《BMW 120 M Sport》試駕報導|與入門款價差28萬 除了M Sport 更多的是駕駛樂趣
-
BMW iX3純電休旅今年登場|超強700公里續行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