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氣囊》對於駕駛乘客的安全與保障~【中篇】
根據統計,多半汽車的車禍撞擊點皆以車頭居多,因此自從有安全氣囊開始,都以駕駛與副駕駛的正前方為配備位置,遇到車頭碰撞後的駕駛與副駕駛會迅速往前傾,此時安全氣囊便可緩解衝擊的傷害。
圖片來源:Audi
隨著多種事故的發生,許多車輛開始推出多元化的氣囊系統,除了保護車輛遭到側面碰撞或翻滾時,駕駛與乘客的安全考量,在車門四周也有一些氣囊的配置。而且為了避免碰撞而無法開啟車門逃生,側面安全氣囊可以有效的保護車內人員來自側面撞擊導致的腰部、腹部、胸部外側及胳膊的傷害,保證身體上肢的活動能力和逃生能力。
▼為了防止車輛撞擊後,會因車窗玻璃受傷,所以連車窗都有氣囊配置!
看似高科技的安全防護措施,其實早在西元1958年就有車廠第一個申請相關專利了!而隨著重視安全為主的瑞典,不斷針對汽車安全防護的研發與推廣,在1974年將安全氣囊列入某些車款的豪華選配當中。到了80與90年代之間,安全氣囊幾乎已成為每輛汽車的標準配備,而到了1996年再推出第一個側向防護的安全氣囊。
▼這就是配置在B柱的安全氣囊…
圖片來源:Peugeot
安全氣囊內的化學成分比例相當高,其中有疊氮化鈉(NaN3)或硝酸銨(NH4NO3)等等。而當車輛在高速行駛中受到猛烈撞擊時(不過每個車廠所設定的撞擊標準都略有不同),這些物質會迅速發生分解反應,產生大量氣體並迅速充滿氣囊。但是安全氣囊的爆發力是驚人的,威力強到足以擊斷駕駛者的頸椎。因此,繫好安全帶是安全氣囊才能發揮保護作用的重要條件。
當車輛遭到嚴重碰撞時,其安全氣囊會迅速充氣,不過此時的壓力最大,如果駕駛或乘客的姿勢不良,易會有受傷的情況;如果不是嚴重的碰撞,大多數的氣囊先充70%的氣體,經過短短零點多秒的間隔後再充剩餘30%的氣體,從而來減小充氣壓力,減輕人與氣囊強烈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