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賽車」也可以很精彩 《Formula E》觀賽指南
圖片來源:Formula E
進入第四個賽季的2017/2018《Formula E電動方程式》即將在本週末於首站香港開跑,相信許多車迷對於缺了引擎咆嘯聲的「電動賽車」應該還是會有不以為然的感覺。不過,無論是在賽場或者是汽車市場,電動車都已經是發展中的趨勢,撇開環保與否不談,不妨將「電動」系統單純的視為一種新的動力科技,在輸出特性與內燃機截然不同的情況下,讓電動賽車精彩的重點當然也會有所差異。在Formula E新賽季開戰之前,不如先放下心中對於電動車的偏見,瞧瞧電動方程式到底有什麼看頭。
影片來源:Formula E
車隊與車手
車隊 | 車手 | |
Audi Sport ABT Schaeffler | Lucas di Grassi | Daniel Abt |
MS&AD Andretti Autosport | Antonio Felix da Costa | Kamui Kobayashi |
DS Virgin Racing | Sam Bird | Alex Lynn |
Dragon | Jérôme d'Ambrosio | Neel Jani |
Panasonic Jaguar Racing | Nelson Piquet Jr. | Mitch Evans |
Mahindra Racing | Nick Heidfeld | Felix Rosenqvist |
NIO Formula E Team | Oliver Turvey | Luca Filippi |
Renault e.dams | Nico Prost | Sébastien Buemi |
TECHEETAH | Jean-Éric Vergne | Andre Lotterer |
Venturi Formula E Team | Maro Engel | Edoardo Mortara |
資料整理:King Autos
在目前的規範之下,Formula E參賽車隊總共有10支。其中Renault e.dams車隊、Panasonic Jaguar Racing車隊以及DS Virgin Racing車隊為較為人知的汽車品牌廠隊,原本是改裝品牌《ABT》組成的私人車隊ABT Schaeffler則在新賽季正式得到《Audi》原廠支援,升格為Audi廠隊並且改名為Audi Sport ABT Schaeffler車隊。至於2018/2019的賽季將會新增2支車隊,屆時包括《BMW》、《Porsche》、《Mercedes-AMG》以及《Nissan》都會正式以廠隊身分加入Formula E賽事。
圖片來源:Formula E
有長期關注F1賽事的車迷,在Formula E當中也會看到許多熟面孔。包括領導Renault e.dams車隊的資深F1車手Alain Prost以及包括Lucas di Grassi、Bruno Senna、Nelson Piquet Jr.、Jean-Éric Vergne、Nick Heidfeld等等都是曾經出現在F1賽場當中的頂尖車手。依照目前賽制,每支車隊有兩名車手,每一位車手都擁有兩台賽車。Formula E自2014年開辦至今已經即將進入第四個賽季,前三個賽季的車手冠軍以及車隊冠軍如下表:
賽季 | 車手總冠軍 | 車隊總冠軍 |
2014/2015第一賽季 | Nelson Piquet Jr. | Renault e.dams |
2015/2016第二賽季 | Sébastien Buemi | Renault e.dams |
2016/2017第三賽季 | Lucas di Grassi | Renault e.dams |
資料整理:King Autos
Formula E電動賽車
沒有內燃機引擎,沒有汽油,沒有排氣管,沒有尖銳的高轉引擎聲浪。採用純電動力的Formula E賽車和傳統方程式賽車有著極大反差,但也因此塑造出電動賽事的獨特性。因為只有電動馬達負責輸出動力,賽場上只能聽見高頻的馬達運轉聲,或許沒了澎派的排氣聲浪,卻有著莫名的科幻感受。
為了不讓車隊之間的差距過大,Formula E賽車有大量零組件採用統一規格。在F1賽事當中,空力設計是可以左右車隊勝負的關鍵之一,但是Formula E採用由底盤製造商研發的統規空力設計,因此每一支車隊在空氣力學的性能都擁有相同的水準。另外一項統規的重要零件為電池模組,但是自第二賽季開始,車隊能夠使用自行開發的電動馬達、電壓轉換器、變速箱等關鍵動力系統。
圖片來源:Formula E
而由於各個車隊對於電動系統都有不同的設計思維,因此場上完全沒有兩個車隊使用同樣型式的電動系統,有些人選擇使用雙馬達搭配單速傳動軸,有些則使用大功率的單馬達搭配2速甚至3速變速箱。這讓各車隊有機會實驗不同的電動系統並且加快電動科技的研發速度。單純從能量轉換的角度來看,所有Formula E車隊都已經達到了90%的動力轉換效率,大幅優於傳統內燃機大約25-35%的效率,即使近年換為Hybrid形式的F1動力系統也只有接近50%的能量轉換效率。
從性能面來看,Formula E賽車能夠在3秒完成0-100 km/h的加速,極速則落在225 km/h左右。事實上,Formula E賽車的能耐已經超過上述的數據,但是由於Formula E採街道賽形式,為了安全因素而將性能限制的較為保守一些。
賽道
從觀眾角度來看,Formula E賽事之所以擁有許多精彩畫面,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城市街道賽的賽道設計。在蓬勃發展之下,舉辦Formula E的城市逐年增加,今年已經擴充到了11個城市,總共14場賽事。每個賽季的首兩場E-Prix賽事都在香港舉行,即將在這個週末開賽的香港賽道由中環天星碼頭周遭的街道組成長度約1.85公里的狹長賽道,總共包含10個彎道,目前的單圈時間紀錄為Mahindra Racing車手Felix Rosenqvist創下的1分02.947秒。由於街道賽的賽道寬度窄,路面鋪裝品質也不如正規賽道,意味著超車動作將更加激烈,車手犯錯的空間也更小,讓賽事更加精采。
圖片來源:Formula E
賽事程序
和多數賽事不同,Formula E賽事的練習賽、排位賽以及正賽皆在一天內完成。每一場賽事都以為時45分鐘的自由練習做為開場,藉由練習賽,車手只有短短的時間可以熟悉賽道路線並趁機觀察賽道上是否有不利於抓地力的地方(人孔蓋、白漆線、低摩擦係數路面鋪裝等等)。而在排位賽之前,車手還有機會在第二場自由練習當中把握最後機會熟悉賽道。到了接近中午的時間,正式進入排位賽,車手此刻必須全力以赴。
圖片來源:Formula E
Formula E排位賽規則會將所有賽車隨機打散至四個組別,每五輛賽車為一組,每一組只有6分鐘的排位時間。在減去進出賽道的時間以後,每一輛Formula E賽車可以說只有一次機會做出最佳單圈來獲得排名。排位賽期間,Formula E賽車會啟用最大功率模式,輸出可達200 kW,讓車手有機會發揮所有性能來衝出最快的時間。五位排位賽成績最佳的車手接著會晉升至Super Pole竿位爭奪戰,在15分鐘的時間內,從成績最慢的車手開始出發,嘗試跑出最快的單圈時間來取得竿位。車手除了能夠奪下起跑竿位之外,也會獲得3點額外積分。
圖片來源:Formula E
排位賽結束以後,所有參賽車輛會回到車隊休息區停妥,並且由賽會人員一一檢查並且充電,接著唯一剩下的程序就是正式比賽。Formula E正賽並沒有所謂的暖胎圈,所有場上的車輛都會以冷胎以及未達工作溫度的煞車系統起跑,這讓Formula E的起跑以及第一個彎道總是充滿戲劇性的變化。
正賽期間,所有賽車的輸出功率都會被設定在170kW(本次新賽季提升為180kW),而由於電池電量的關係,在賽事中場車手必須進站「換車」。因此,賽事進行期間除非輪胎穿刺爆胎,車隊是不允許單純更換賽車輪胎的。在電量有限的狀況下,車隊與車手必須策略性的思考什麼時候該全力衝刺,而什麼時候又該稍微收手保留電池能量。
為了協助街胎研發並增加Formula E與一般民眾之間的連結,所有Formula E賽車都配備了由Michelin米其林研發的全天候性能胎,所以每一輛Formula E賽車都只有單一輪胎配置,也不需要因為不同的天氣狀況選擇乾胎或者雨胎。
圖片來源:Formula E
Fanboost車迷增壓
Formula E最特別之處在於觀賽車迷事實上是有機會真正的參與賽是並且有潛在的機率影響賽事的勝負。透過Formula E的App或者官方頁面,車迷可以在賽前五日至賽事開跑的前六分鐘內投票給自己喜愛的車手,讓該名車手有機會獲得Fanboost車迷增壓。票數最高的三位車手的第二輛賽車可以得到100kJ的Fanboost額外能量,在賽事當中即可用來進行超車、防守等動作。
圖片來源:Formula E
在電動科技勢不可擋的情況下,車迷們或許可以嘗試用不同的角度去欣賞Formula E賽事,探索這種新動力科技為汽車工業生態帶來的改變,以及型態截然不同的賽車運動。下方就來看看第三賽季當中香港站的精彩鏡頭為這個週末的新賽事暖暖身吧。
影片來源:Formula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