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Toyota bZ4X》可能讓你很意外的Point|先從外觀內裝空間說起
上週二 (5/17) Toyota bZ4X在台灣正式發表,雖然只帶來一款單馬達配置的前驅車型,售價訂在159.9萬元,但隔天一早開放線上訂車,首批300台配額一下子就被預訂一空,短短3小時收到的訂單就已經多達1,500張,買氣比同樣接單接到缺車的Hyundai Ioniq 5、Kia EV6還夯。不過相信很多預訂bZ4X的朋友,為了搶車都還沒實際看過車,付完2萬元訂金後可能還在猶豫要不要前往約定的Toyota營業所完成正式契約簽訂。
因此為了幫大家下定決心,繼上一篇續航力與充電實測記錄,我們也從兩天試駕過程裡整理了一些關於Toyota bZ4X的疑問,無論是設計、尺碼、空間、配備、動力等各方面都有讓人很意外的Point,想了解的話不妨跟著我們一起繼續看下去。
1. bZ4X的大小跟RAV4差不多?
這個是試駕時詢問度最高的問題,畢竟bZ4X的大小看起來跟RAV4差不多,定位上都算是中型SUV,不過攤開規格數據來看,bZ4X的車長4,690mm,其實比RAV4長了60mm,車高1,650mm比RAV4低了35mm,車寬1,860mm則是相差無幾,差異最大的是軸距,基於e-TNGA電動車底盤平台打造的bZ4X,因為不需要顧慮到引擎及變速箱的擺放位置,設計彈性比較高,因此前後懸可以盡量縮短,這也造就出長達2,850mm的軸距,比RAV4的2,690mm足足多了160mm,當然空間表現也更為出色。
bZ4X車長4,690mm、車寬1,860mm、車高1,650mm,大小跟RAV4差不多。
2. 為什麼要追求流線外型?
從外觀來看不難發現,雖然bZ4X的大小跟RAV4差不多,但設計上比較偏向跑旅而非像RAV4一樣的傳統SUV格局,原因是因為電動車需要靠流線外型來降低風阻係數,以利於在高速行駛時減少阻力,換取比較理想的續航力。基於這項原因,bZ4X身上導入許多可降低風阻的空力設計,包括引擎蓋高度降低、車頭兩側設有可導引氣流的進氣柵、加大尾柱傾斜角度、裝上造型特殊的後擾流尾翼、後保桿整合下擾流設計等,不僅看起來比較帥氣,風阻係數也得以控制在0.28Cd,遠低於RAV4的0.32Cd。
為了換取比較理想的續航力,bZ4X身上導入許多可降低風阻的空力設計。
3. 前輪拱超大黑色塑料飾板會很突兀?
老實說這項設計配上試駕車所選的星河鈦車色並不會覺得突兀,畢竟引擎蓋後方、車門下方、後輪拱、後保桿也都有面積不算小的黑色塑料飾板,比起全車同色烤漆處理,這樣的搭配在視覺上比較有層次感,而且往好處想前保桿兩側是最容易擦傷的部位,換成黑色塑料飾板也就不必擔心掉漆不美觀的問題,更換時還能省下一筆烤漆的費用。
前輪拱黑色塑料飾板涵蓋前保桿兩側。
4. 置頂式儀表板很炫但方向盤記得調低
坐進bZ4X的駕駛座,第一眼就會被很像是HUD抬頭顯示器的置頂式儀表板給吸引,這項結合7吋TFT數位儀表的創新設計,雖然看起來很炫很有科技感,但由於國內導入車型並未提供軛狀方向盤給車主選配,因此調整坐姿時記得將方向盤調低,不然方向盤握把上緣可能會擋到儀表板。簡單來說,就是把置頂式儀表板當成HUD抬頭顯示器,看到儀表板的視線應該從方向盤上方而不是方向盤內側,這樣一來也能更直覺地看到儀表板。
看到置頂式儀表板的視線應該是從方向盤上方而不是方向盤內側。
附帶一提,在使用內建導航系統時,儀表板左側會在適當時機出現道路導引,但如果是使用無線連接的Apple CarPlay或是需要接線的Android Auto就不會出現,算是有點可惜。
使用內建導航系統時,儀表板左側會在適當時機出現道路導引。
5. 原廠12.3吋觸控螢幕主機跟Lexus NX同級
除了置頂式儀表板,中控台上的12.3吋觸控螢幕也算是車內的一大亮點,這組原廠多媒體系統其實跟Lexus NX所使用的是同一套系統,不僅支援繁體中文,內建原廠衛星導航、PVM環景偵測系統,還可利用聲控設定空調跟導航功能,也能從12.3吋觸控螢幕查看能耗狀態或是充電排程,整合度與流暢度絕非台製主機所能比擬。
這組原廠多媒體系統其實跟Lexus NX所使用的是同一套系統。
只是習慣使用Android Auto的話,記得要打開Qi無線充電座才能看到USB連接孔,而不是插在中控台下方置物空間內的USB Type-C規格插孔,但如果可以的話還是希望能比照Apple CarPlay將Android Auto改為無線連接,才不會辜負Qi無線充電座的便利性。
打開Qi無線充電座才能看到USB連接孔,但只有Apple CarPlay能夠無線連接,Android Auto仍需接線。
6. 後座超寬敞但行李廂容量不如RAV4
拜軸距長達2,850mm所賜,bZ4X的後座空間相當寬敞,寬敞程度跟RAV4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自己的身高174公分為例,坐在後座完全不用擔心頂到前座椅背,頭部也沒有因為斜背造型而產生壓迫感,而且後座地板完全平整毫無隆起,後座椅背有兩段傾斜角度可調,還不忘提供後座出風口跟USB Type-C規格的充電孔,但如果椅面可以高一點加強大腿內側支撐性,長時間乘坐上應該會更舒服。
拜軸距長達2,850mm所賜,bZ4X無論前座、後座都相當寬敞。
坐在後座完全不用擔心頂到前座椅背,頭部也沒有因為斜背造型而產生壓迫感。
不過可能是受限於斜背造型與內輪拱較突出,bZ4X的行李廂容量從452公升起跳,不及RAV4的580公升,所幸後椅背仍具備6/4分離機能,雖然沒公布完全打平後的最大容量,但打平後還算平整,必要時也能將行李廂底板往下放增加高度。不僅如此,在行李廂底板下方還有一處置物空間可放置AC交流電充電線組,開啟角度頗大、作動速度頗快的足踢感應式電動尾門也是標準配備。
bZ4X的行李廂容量從452公升起跳。
後椅背具備6/4分離機能,打平後還算平整。
行李廂底板下方還有一處置物空間可放置AC交流電充電線組。
開啟角度頗大、作動速度頗快的足踢感應式電動尾門是標準配備。
延伸閱讀:
- 關於《Toyota bZ4X》可能讓你很意外的Point|有些事開過才知道
-
純電神車《Toyota bZ4X》北中來回375公里夠不夠用?續航力與充電實測記錄
- 今年配額只有300輛!《Toyota bZ4X》6大特點整理,159.9萬買的只是信仰嗎?
動力型式
純電動車(BEV)
馬達最大馬力
-
馬達最大扭力
-
滿電續航
WLTP: - NEDC: -
驅動型式
前輪驅動
變速系統
前輪懸吊
麥花臣
後輪懸吊
雙A臂
煞車型式
前後碟煞
輪胎尺碼
前:235/60 後:235/60
車型
中型休旅車
車身座位
5門5人座
車長
4690 mm
車寬
1860 mm
車高
1650 mm
車重
2850 kg
軸距
1900 mm
標準行李箱容量
452 L
項目
標配
選配
備註
雙前座正面氣囊 ● - 雙前座側面氣囊 ● - 車側氣簾 ● - ISO FIX兒童安全座椅固定裝置 ● - ABS防止煞車鎖死系統 ● - 循跡控制系統 ● - TRC 車身動態穩定控制系統 ● - VSC 胎壓偵測 ● - 上坡起步輔助 ● - 駐車雷達 ● - 倒車顯影 ● -
項目
標配
選配
備註
頭燈光源 ● - LED 自動啟閉頭燈 ● - 晝行燈 ● - LED尾燈 ● - 電動收折後視鏡 ● - 鋁圈 ● - 18吋 電動尾門 ● - 自動雨刷 ● -
項目
標配
選配
備註
座椅材質 ● - 皮革 駕駛座電動調整 ● - 電熱座椅 ● - 前座中央扶手 ● - 後座中央扶手 ● - 後座分離式座椅 ● - 6/4 後座出風口 ● - 方向盤材質 ● - 皮質 定速系統 ● - 空調系統 ● - 雙區 自動防眩後視鏡 ● -
項目
標配
選配
備註
項目
標配
選配
備註
盲點偵測 ● - 車道偏移警示 ● - 車道維持 ● - 主動式巡航 ● - 自動煞車 ● - 自動駕駛輔助 ● -
項目
標配
選配
備註
中控螢幕尺寸 ● - 12.3 觸控式螢幕 ● - 衛星導航 ● - 智慧型手機連結 ● - 揚聲器 ● - 6
相關新聞推薦
RELATED ARTICLES-
《MG4 XPower》試駕報導|快到令人作噁的彈射起步 屌打Porsche 911?!
-
《J Space》搶攻省油市場 八速自排變速箱功不可沒
-
《Nissan Ariya》增程版 試駕報導|淋漓盡致的日本精神 電氣激磁交流同步馬達 行車質感更細緻
-
跨界旅行 唯一指名 Volvo V90 Cross Country Ultimate B5 AWD
-
《Volkswagen ID.5 Pro S》試駕報導|在台首款斜背跑旅車 按摩椅好舒服 越開越爽快
-
《Kia Sportage X-Line 2WD》試駕報導|前衛設計 創新科技 愛家爸爸首選
-
《Mazda3 20S Retro Sports Edition》試駕報導|內外裝質感領先同級 同樣90萬內 何不選日本進口掀背車?!
-
《MG4 XPower》試駕報導|馬力大 空間大 讓對手們頭大的純電掀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