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車舒適與否 《避震器》關鍵任務~!【中篇】
圖片來源:TRD
既然簡單講了阻尼的用途,接下來就來談談《避震器》的彈簧吧!其本身具有吸收路面震動及提升操控性的作用,而避震器筒身則有降低振幅吸收彈簧未能完成的餘震,因此兩者間的搭配是否得宜,相對關係到操控性和駕乘感受,而這也就牽扯到了彈簧的彈性係數(俗稱K值)及避震器的阻尼比液壓式液、氣混合式的區別。
▼除非是完全競速用途,不然還是要考慮到舒適性!
圖片來源:Leuxs
換個角度來解釋,就是指消弭來自路面彈跳力的成份不同,一為油壓,一為油氣混合模式,至於避震器按照兩種不同模式,又區分出兩種不同規格的設計。一種為構造較為簡單,卻因為較細膩不太適宜大量生產的單筒式;以及另一種構造趨於複雜,成本也相對高昂的雙筒式規格。
單筒式設計由細長之內筒及外筒組合而成,兩者之間有配置避震器的阻尼油,內筒與外筒由底閥保持流通,此設計在回拉伸長行程及壓縮行程全部依賴活塞底閥產生阻尼,而氣室在本體下端,以自由活塞分離油與汽體 (油、氣分離式)。在伸長行程時,活塞上室產生壓力,當油經閥體往下室壓縮時則相反,封入氣室內的氮氣在縮短行程時,成為活塞上室不成負壓的夠高值,也就是,在油還沒有全流到上室時,氣室抵消了不平整的壓力,Q度的感覺會較佳。在高壓的狀況下,不會有空穴的現象產生,所以在嚴苛的使用環境之下,仍可發揮高水準的穩定性能。
▼高速過彎需要極佳的支撐性,所以喜愛熱血的車主都會更換改裝用避震器…
圖片來源:WRC
而雙筒式設計的內封氣體屬於低壓氣體,和高壓的單筒式相比較,活塞作動時感覺比較較柔軟舒適。此型避震器兼具標準式短筒與單筒氣壓式阻尼的確實性,因構造為雙管式,氣室中灌入的氮氣不像單筒式那麼高,管內下方開有連接活塞下室與氣室的連通路。
▼像是BMW較高檔的車款,還有電子懸吊控制系統,方便車主變更…
圖片來源:BMW
所產生機構基本上與單筒式相同,不同的是在縮短行程時,下室一部分油流入氣室,此連通路徑成為阻力,緩和增加活塞下室壓力不像單筒式那樣,增高氣室之壓力而導致損壞,內導芯上部設有單向閥在伸長行程時,把從活塞桿與上座間洩漏的油送回氣室,在縮短行程時也不吸入氣室內之氣體。這類避震器廣受高級車款的使用。
圖片來源:Honda
道路行駛車款,建議不要將車身降太低,以免影響行車方便! XDDD
相關新聞推薦
RELATED ARTICLES-
《Alfa Romeo》銷量不佳 可能活不下去|《Stellantis》集團尋求新執行長
-
Toyota Yaris東南亞將推大改款|油電動力超羨慕
-
美規《Ford Mustang Mach-E》調降約台幣11萬元 改為懷檔 強化行車安全輔助系統
-
Lamborghini新世代小牛超跑將在8月中登場
-
《MG7》開始銷往海外市場 明年會來台灣吧?!
-
2025東京改裝車展|STI回來啦!《Subaru WRX STI S210》僅CVT變速箱 目標馬力300匹
-
稀有的Lamborghini Countach正在拍賣|8,052萬預估值
-
MUGEN即將亮相終極改裝版Honda Civic Type R |套件量產販售
品牌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川普強推汽車關稅25%:貿易戰升溫,車價要飛了?
-
Mercedes-Benz A-Class 終結之路:從停產決策到台灣市場的轉型啟示
-
汎德 大改款《MINI Cooper Cabrio》敞篷車 主被動升級 車色更豐富 210萬元起
-
大改款《BMW 3 Sereis》紐北試身手|雙邊雙出尾管好醒目 不可能是M3吧!
-
霍格華茲魔法學校 正式開課 全新PUMA x HARRY POTTER 聯名系列 加入魁地奇球隊 一起穿梭魔法世界
-
Volkswagen Golf 8.5代即將登場,有望3月底車主活動搶先曝光!
-
【國王車訊】車模美女收集 Matsukiyo 織田真実那
-
Amazon要搶進二手車線上市場:Hyundai之外的新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