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Toyota bZ4X》可能讓你很意外的Point|有些事開過才知道
上一篇我們針對Toyota bZ4X的外觀、尺碼、內裝、空間整理了一些重點,但礙於篇幅有限沒提到上路後的感想。基本上對於續航力跟充電問題比較感興趣的話,可以參考 北中來回長途實測那一篇報導,接下來要補充的是跟「開起來」、「坐起來」比較有關的產品特點,包括動力系統及駕駛輔助科技。
不過在看下去之前,要先說明一下國內導入的Toyota bZ4X只提供單馬達前驅車型,雙馬達四驅車型並沒有跟著導入,主要考量應該還是續航力跟價格,畢竟多了一具馬達在電池容量不變的情況下,能耗表現當然會受影響,而作為初試啼聲的電動車,保守一點試探市場反應其實也不為過,究竟Toyota bZ4X的表現如何?以下就列舉幾項重點幫大家解惑。
1. bZ4X的馬達驅動系統、鋰電池組放在哪?
有別於多數電動車都是採用後置馬達、後輪驅動架構,基於e-TNGA電動車底盤平台所打造的bZ4X還有雙生兄弟Solterra,都是採用前置馬達、前輪驅動架構,也因此打開車頭蓋 (引擎蓋) 可以直接看到馬達驅動系統,好處是方便維修保養,比較貼近燃油車的使用習慣,但也少了一處置物空間。至於負責供應馬達電力的鋰電池組,則是跟多數電動車一樣平均分佈在前後軸之間的底盤中間區域,不會佔據到其他車內空間,車身重心也得以降低提高操控穩定性。
打開車頭蓋 (引擎蓋) 可以直接看到馬達驅動系統。
原廠也強調,為了保護鋰電池組,前後樑及車體結構都有經過強化,能夠有效吸收撞擊力道並分散到兩側,加上底部有平整化鋁合金護板包覆,無論是正面、側面或後面撞擊都能達到完整的保護作用。
為了保護鋰電池組前後樑及車體結構都有經過強化。
鋰電池組底部有平整化鋁合金護板包覆。
2. 單馬達跟雙馬達的輸出功率差多少?
根據原廠公布的規格數據,bZ4X單馬達前驅車型的輸出功率可達到150kW (約201匹)、27.2公斤米,雙馬達四驅車型則是搭載兩具輸出功率同為80kW (約107匹) 的驅動馬達,加起來總輸出功率可達到160kW (約215匹)、34.3公斤米。也就是説以單具馬達來算的話,單馬達前驅車型的輸出功率其實比較高,而雙馬達四驅車型所配置的馬達雖然輸出功率較低,但因為有兩具所以合併計算後比單馬達前驅車型多了10kW (約14匹)、7.1公斤米,其中扭力的相差幅度比較大,是影響加速性能的關鍵。
以單具馬達來算,單馬達前驅車型的輸出功率其實比較高。
當然,除了80kW+80kW的雙馬達組合外,其實也有150kW+80kW的雙馬達組合,不過不是搭載於Toyota bZ4X,而是搭載於定位更高的豪門兄弟Lexus RZ 450e,總輸出功率達到230kW (約308匹),不過電池容量依舊為71.4kWh。
定位更高的豪門兄弟Lexus RZ 450e採150kW+80kW的雙馬達組合。
3. bZ4X加速不像電動車?
如果單看原廠數據,單馬達前驅設定的bZ4X,0-100km/h加速時間落在7.5秒,跟單馬達後驅設定的Ioinq 5 EV500 (7.4秒)、EV6 Air增程版 (7.3秒) 差不多,但實際開上路發現bZ4X的前半段起步加速雖然偏線性,但中後段加速可以用凌厲來形容,右腳一個不小心瞬間就能加速到140km/h,要挑戰被限制的極速160km/h也是輕而易舉,而且隨踩隨到的輸出特性可以很直接地完成超車,比起還要降檔拉轉速預備加速的燃油車,反應可說是相當兩極。
單馬達前驅設定的bZ4X,0-100km/h加速時間落在7.5秒。
而起步加速偏線性其實是刻意調校所致,原因是為了讓習慣燃油車初次接觸電動車的駕駛能夠適應,避免突如其來的推力造成不適感甚至是反應不及。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在變換車道超車或是出彎加速時,由於瞬間扭力集中在前輪,如果沒控制好右腳加上轉向動作慢半拍,還是會發生轉向不足也就是俗稱的推頭現象。
起步加速偏線性其實是刻意調校所致,目的是為了讓習慣燃油車初次接觸電動車的駕駛能夠適應。
當然,擔心右腳不聽使喚用力過猛的話,也可以打開Eco節能模式或是Snow雪地模式降低輸出力道,不過Snow雪地模式的效果比較明顯,Eco節能模式還是有點衝。至於位於旋鈕式排檔左側的動能回充增強開關,打開後只要鬆開電門踏板,就會產生類似燃油車降檔的引擎煞車效果,踩放之間也會有些頓挫感,比較適合下坡或是需要回充電量時使用。
Eco節能模式及Snow雪地模式開關位於排檔右側。
開啟動能回充增強功能會產生類似燃油車降檔的引擎煞車效果。
4. bZ4X可以算是純電版RAV4?
其實在bZ4X問世之前,Toyota曾經以初代、三代RAV4為基礎打造出名為RAV4 EV的電動車,其中以第三代RAV4為基礎所打造的RAV4 EV,其量產版本也曾在2013年由總代理和泰導入國內,但由於當時成本不低、充電設施與充電技術都還未成熟,因此並未投入市場銷售,僅用來宣傳品牌發展純電車款的成果。
以第三代RAV4為基礎所打造的RAV4 EV,其量產版本也曾在2013年由總代理和泰導入國內。
基於這個緣故,加上尺碼定位差不多,難免有人會將bZ4X視為純電版RAV4,然而實際上bZ4X是完全獨立開發的電動車,並沒有跟現行第五代RAV4共用底盤平台,雖然懸吊系統同樣採前麥花臣、後雙A臂設計,但由於鋰電池組平均分布在底盤中間,使得車身重心大幅降低,為了支撐經過強化的車體底盤結構以及重達1.9噸的車重,避震器阻尼的設定也特別加硬,整個開起來的感受相較於RAV4明顯更穩定,路面的回饋雖然比較直接但不會到不舒服,這部分應該跟18吋輪組的扁平比偏高也有關。
bZ4X開起來的感受相較於RAV4明顯更穩定。
國內導入車型配備18吋輪組,輪胎規格為235/60 R18。
另一項令人意外之處則是bZ4X的方向盤轉向力道偏重手,跟印象中的Toyota車款 (性能車除外) 有點不同,除了偏重手之外轉向也比較直接好控制,雖然無法體驗到整合線傳轉向系統的軛式方向盤,不過考慮到多數人的使用習慣,傳統圓形方向盤應該相對容易上手。
bZ4X的方向盤轉向力道偏重手,跟印象中的Toyota車款 (性能車除外) 有點不同。
5. TSS 3.0主動安全防護系統厲害在哪?
有別於過去常見的TSS或TSS 2.0,bZ4X是國內首度導入TSS 3.0主動安全防護系統的Toyota車款,主要特點在於前擋玻璃上方的攝影鏡頭偵測範圍更大,車頭雷達的偵測死角範圍也縮小,LTA車道循跡輔助系統的車道辨識能力也跟著強化,不僅能辨識車道標線,還能辨識電線桿、行道樹等立體物,行經路口準備轉彎時也能偵測對向來車跟行人。
前擋玻璃上方的攝影鏡頭偵測範圍更大。
LTA車道循跡輔助系統的車道辨識能力也跟著強化。
不過實際使用最有感的是,在高速公路上開啟ACC主動式車距維持系統,遇到前方有車硬要切入時,系統作動的時間點比預期還要早,差不多是在前車壓到標線準備切入前就會開始自動煞車減速,即便車距縮到最短也不會等到前車都已經快切進來才緊急煞車,作動過程算是相當自然。
當前方有車硬要切入時儀表上也會出現圖示。
此外,隨著TSS 3.0主動安全防護系統新增的RSA速限辨識輔助系統,雖然可以搭配ACC主動式車距維持系統,將偵測到道路速限設為定速,但可能是台灣道路速限標示太多太亂,一路上常常跳出速限警示,如果不需要提醒也能遵守道路速限的話,或許可以可慮把RSA速限辨識輔助系統直接關掉。
隨著TSS 3.0主動安全防護系統新增的RSA速限辨識輔助系統。
延伸閱讀:
- 純電神車《Toyota bZ4X》北中來回375公里夠不夠用?續航力與充電實測記錄
- 關於《Toyota bZ4X》可能讓你很意外的Point|先從外觀內裝空間說起
- 開賣不到3小時訂單破1,500張!《Toyota bZ4X》再掀搶購熱潮 20分鐘賣光今年配額
動力型式
純電動車(BEV)
馬達最大馬力
-
馬達最大扭力
-
滿電續航
WLTP: - NEDC: -
驅動型式
前輪驅動
變速系統
前輪懸吊
麥花臣
後輪懸吊
雙A臂
煞車型式
前後碟煞
輪胎尺碼
前:235/60 後:235/60
車型
中型休旅車
車身座位
5門5人座
車長
4690 mm
車寬
1860 mm
車高
1650 mm
車重
2850 kg
軸距
1900 mm
標準行李箱容量
452 L
項目
標配
選配
備註
雙前座正面氣囊 ● - 雙前座側面氣囊 ● - 車側氣簾 ● - ISO FIX兒童安全座椅固定裝置 ● - ABS防止煞車鎖死系統 ● - 循跡控制系統 ● - TRC 車身動態穩定控制系統 ● - VSC 胎壓偵測 ● - 上坡起步輔助 ● - 駐車雷達 ● - 倒車顯影 ● -
項目
標配
選配
備註
頭燈光源 ● - LED 自動啟閉頭燈 ● - 晝行燈 ● - LED尾燈 ● - 電動收折後視鏡 ● - 鋁圈 ● - 18吋 電動尾門 ● - 自動雨刷 ● -
項目
標配
選配
備註
座椅材質 ● - 皮革 駕駛座電動調整 ● - 電熱座椅 ● - 前座中央扶手 ● - 後座中央扶手 ● - 後座分離式座椅 ● - 6/4 後座出風口 ● - 方向盤材質 ● - 皮質 定速系統 ● - 空調系統 ● - 雙區 自動防眩後視鏡 ● -
項目
標配
選配
備註
項目
標配
選配
備註
盲點偵測 ● - 車道偏移警示 ● - 車道維持 ● - 主動式巡航 ● - 自動煞車 ● - 自動駕駛輔助 ● -
項目
標配
選配
備註
中控螢幕尺寸 ● - 12.3 觸控式螢幕 ● - 衛星導航 ● - 智慧型手機連結 ● - 揚聲器 ● - 6
相關新聞推薦
RELATED ARTICLES-
《Peugeot 2008 Hybrid GT Pack Cielo》試駕報導|帶電小獅王 省油省稅省荷包
-
汎德《BMW F70 M135 xDrive》試駕報導|科技感滿點的小鋼砲 五官大滿足
-
《Nissan Ariya》增程版 試駕報導|淋漓盡致的日本精神 電氣激磁交流同步馬達 行車質感更細緻
-
25年式《Mazda CX-60 25 S AWD Premium》試駕報導|互動起來更有溫度的日系旗艦休旅車
-
大改款《Skoda Kodiaq》試駕報導|貼心設計 科技配備大幅進化 力保不失台灣最賣七人座休旅車寶座
-
《Mazda CX-5 25T Retro Sports Edition》試駕報導|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造車工藝 現在入手正是時候
-
《Mazda CX-90》試駕報導|日系七人座旗艦休旅車 大空間 大馬力 還很有操駕樂趣
-
《MG4 旗艦版》試駕報導|少了前軸馬達 車屁股很好動
品牌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新世代 Toyota RAV4 量產車圖又曝光
-
2025東京改裝車展|《Toyota GR Yaris M Concept》中置引擎&全新2.0T四缸
-
漏油與起火風險|和泰召回《Toyota Corolla Cross》《Corolla Altis》汽油車
-
總統的玩具車|Toyota Land Cruiser 250 變身裝甲戰車,極限防護升級
-
Toyota Crown Estate 皇冠休旅的客群竟然是年輕人
-
《Toyota CH-R》新增大一號的電動車 最大續航600公里
-
和泰《Toyota Sienta》停售 國瑞產線將生產《Toyota Noah》回銷日本
-
Toyota AE86化身紙巾盒 網路上就買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