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 Q6 e-tron》試駕報導|800V架構加持 舒適好開 滿滿科技感

 

本次試駕車款為採用800V電氣架構打造的單馬達後輪驅動的Audi Q6 e-tron,續航里程533公里,最大馬力252匹,建議售價265萬元起。

本次試駕車款為採用800V電氣架構打造的單馬達後輪驅動的Audi Q6 e-tron,續航里程533公里,最大馬力252匹,建議售價265萬元起。

先前Audi電動車有點雜亂無章,先是在2018年用MLB平台油改電推出e-tron純電休旅車(2022年小改款後改稱Q8 e-tron),2019推出基於VAG MEB平台打造的Q4 e-tron,2020推出基於與Porsche合作的J1平台打造的e-tron GT四門轎跑車(雙生車為Porsche Taycan)。上述車款的平台都有個共同點,目前都沒有再推出第二款車。直到2023年推出基於與Porsche合作的PPE平台打造的Q6 e-tron休旅車,Audi的電動車布局進入全新世代。Audi日後電動車都將圍繞著PPE平台,包含2024年8月1日海外發表的A6 e-tron純電轎車。可見得PPE平台對於Audi電動車相當重要,就讓我們藉由Q6 e-tron來了解PPE平台的箇中奧秘。

kingautos
廣告

Q6 e-tron全車系的車頭前艙蓋打開後是一個64公升的置物空間

Q6 e-tron全車系的車頭前艙蓋打開後是一個64公升的置物空間

按台灣奧迪規劃,台灣引進車型共有三款,分別是單馬達後輪驅動的入門Q6 e-tron,中階雙馬達四輪動的Q6 e-tron quattro S line運動版,以及性能取向的頂規SQ6 e-tron,正式售價依序為265、315與369萬元。Audi在油車世代,多半都是以前輪驅動平台為主,除了2018年停產的後驅R8 RWD。進入PPE純電新世代,終於有後驅車。只不過,電動車的後驅跟油車的後驅追求的目標不同,將馬達直接放在後軸,引擎室變成置物空間,後驅電動車前後配重比很難達到完美的50:50。

Q6 e-tron尺碼為4,771*1,993*1,648mm,相較於現行款Q5(尺碼4,682*1,916*1,663mm),車長拉長9 公分、寬度多了8公分,車高則降2公分。令人有感的是軸距,受惠於全新PPE電動車專用平台,軸距來到2,899mm,比Q5(軸距2,832mm)約多了7公分。

Q6 e-tron尺碼為4,771*1,993*1,648mm,相較於現行款Q5(尺碼4,682*1,916*1,663mm),車長拉長9 公分、寬度多了8公分,車高則降2公分。令人有感的是軸距,受惠於全新PPE電動車專用平台,軸距來到2,899mm,比Q5(軸距2,832mm)約多了7公分。

Q6 e-tron兩邊後葉子板上都有充電口,右邊為ac交流電充電口,最大功率11kW。下圖為直流電CCS2插孔,位在左側後葉子板,單馬達後驅車款的最大功率為255kW,雙馬達車款則來到270kW。

Q6 e-tron兩邊後葉子板上都有充電口,右邊為ac交流電充電口,最大功率11kW。下圖為直流電CCS2插孔,位在左側後葉子板,單馬達後驅車款的最大功率為255kW,雙馬達車款則來到270kW。

目前台灣市場上的800V電氣架構除了Porsche外,還能在韓系車上找到。Audi是目前台灣1A2B中唯一提供800V電氣架構電動車的品牌。

目前台灣市場上的800V電氣架構除了Porsche外,還能在韓系車上找到。Audi是目前台灣1A2B中唯一提供800V電氣架構電動車的品牌。

電動車後驅的用意是為了壓低售價,讓它成為車系中唯一300萬元內的車款。功能與配備也因此有所取捨。功能方面,直流最大充電功率225kW(其餘車款為270kW),電池可容量75.8度(其餘車款為94.9度),續航里程也是全車系最小的533公里,但相信已經夠一般日常使用。配備方面則是少了運動化懸吊(不可選配),改為S車型專屬氣壓懸吊;胎圈也是車系中唯一20吋(鋁圈尺碼8.5 J | 10.0 J x 20 ,落地胎尺碼255/50 | 285/45 R 20),這倒是沒啥不好,換胎時可以省點錢,且20吋的胎圈在視覺上並不會太小。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座椅通風與全景天窗等配備則列為全車系選配;車道置中功能目前只開放歐洲市場使用,台灣的車款因此沒有LV.2半自動駕駛輔助功能。

Q6 e-tron採用上下分離式頭燈,上方為可切換8種風格的日行燈,下方為主要照明燈具。

Q6 e-tron採用上下分離式頭燈,上方為可切換8種風格的日行燈,下方為主要照明燈具。

試駕車款沒有選配最新的OLED尾燈,只能呈現單一風格。

試駕車款沒有選配最新的OLED尾燈,只能呈現單一風格。

其餘多半是飾板材質或是座椅材質的用料不同,硬體設備基本上相同。正好,這次分配到的是沒有任何選配的入門後驅車款,實際體驗下來,對於務實派的買家來說已經相當夠用;如果追求燈光音響效果,另提供要價9.6萬元的MMI experience pro package 內裝升級套件(包含 17 支喇叭的 B&O 環繞音響系統、前後座 Type-C 插孔、具備燈光指示與提醒功能的多彩環艙氛圍照明燈,以及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等)。

車側後輪拱上的板金線條,營造出外擴寬體的視覺感受。

車側後輪拱上的板金線條,營造出外擴寬體的視覺感受。

別被短前懸騙了,Q6 e-tron是後輪驅動!

別被短前懸騙了,Q6 e-tron是後輪驅動!

值得開心的是,Q6 e-tron的外型並沒有與空氣力學妥協而變得更為圓潤。車身鈑金上還是可以看到強而有力的線條,車頭保有招牌的六角形類水箱護罩,採用傳統的拉柄式車門把手,足下的鋁圈不管是外型或官方名稱,都沒特別強調低風阻。這樣做直接影響的是較高的風阻係數,來到0.30Cd,甚至比傳統油車還高。換個角度想,高達0.30Cd的風阻系統,續航里程還能突破500公里,可見得PPE平台的能耗管理相當有效率。

入門車款的天窗要額外選配,試駕車沒有選,車頂全部都是藍色塗裝。

入門車款的天窗要額外選配,試駕車沒有選,車頂全部都是藍色塗裝。

標配20吋鋁圈

標配20吋鋁圈

Q6 e-tron與品牌過往車輛最大的不同是頭燈的進化。全車系標配分離式Matrix LED矩陣式極光頭燈組,上方是像素日行燈,由30個LED模組組成,具備8組光型變化,供車主依喜好變換。主要照明燈具則在下方。入門後驅車款標配LED尾燈組,台灣奧迪將最新的OLED尾燈含數位光型變化包在要價11.7萬元的Tech pro 升級套件中。有了它,尾燈具備8種顯示風格,並可依照警示燈、方樣燈等做出相對應的光形變化。

橫貫式尾燈,不需要太多設計,紅紅一道光就相當醒目。

橫貫式尾燈,不需要太多設計,紅紅一道光就相當醒目。

B柱上的車門印有品牌與車款名稱,位置相當醒目,打開車門上車時都會看到。

B柱上的車門印有品牌與車款名稱,位置相當醒目,打開車門上車時都會看到。

車內佈局方面,台灣車款全數採三螢幕配置,由左至右依序為11.9吋OLED數位儀表、14.5 吋OLED中央MMI觸控螢幕,以及駕駛座前方的10.9吋LCD前乘客座觸控螢幕。數位儀表與中控螢幕為朝向駕駛座的曲面螢幕,對於駕駛人來說使用起來相當便利。此外,全新車機系統支援聲控功能,聽得懂更白話的句子,像是只要說出「我覺得好熱(或冷)」,系統便會自動調整空調溫度與風量,其中我覺得最好用的是可以聲控開關車窗跟詢問異地的天氣狀況。比較可惜的是,數位儀表的變化少了一些,無法將導航地圖更大面積的呈現出來。此外,車內布局以黑色為主,沒有其他顏色陪襯,看起來塑膠感多了一點,不過觸感是還不錯,有豪華車的水準。副駕駛座前方螢幕可以控制車機導航,也可以觀看影音串流頻道,如果不會因此暈車的話是不錯的娛樂配備。

Q6 e-tron全車系只供單一黑色內裝,顏色不能選,但椅子、飾板等都可以選。

Q6 e-tron全車系只供單一黑色內裝,顏色不能選,但椅子、飾板等都可以選。

副駕駛座前方的螢幕可以操作導航系統

副駕駛座前方的螢幕可以操作導航系統

想玩遊戲或影音串流平台?對副駕駛座前方的螢幕來說都不是問題。

想玩遊戲或影音串流平台?對副駕駛座前方的螢幕來說都不是問題。

數位儀表呈現的風格變少了,介面也變得更簡潔。

數位儀表呈現的風格變少了,介面也變得更簡潔。

電動車也維持品牌慣例,將ACC控制撥桿放置在方向盤左後方。

電動車也維持品牌慣例,將ACC控制撥桿放置在方向盤左後方。

Android Auto中的Google Map用久了後,忽然看到原廠導航畫面還真是不太習慣。

Android Auto中的Google Map用久了後,忽然看到原廠導航畫面還真是不太習慣。

中控螢幕上可隨時監看車輛剩餘電量與預估的行駛里程

中控螢幕上可隨時監看車輛剩餘電量與預估的行駛里程

入門後驅車款的設定偏向舒適,座椅沒特別花樣,發泡棉轉硬適中,乘坐起來相當舒適。車系提供的選配都是更為硬派的跑車座椅,對於家用車來說,座椅個人覺得不用再額外花錢選配。至今對厚實的頭枕仍念念不忘,靠起來相當舒服。後座膝部空間不錯,且座椅相當符合人體工學、椅面長度可以完整支撐180公分成年男子的大腿,加上車窗面積夠大,坐在後座相當輕鬆自在不會感到壓迫。後廂標準容量514公升,底部相當平整,可以放置30吋行李箱,將4/2/4分離傾倒的後排椅背全數傾倒後,容積來到最大的1,517公升。

雙前座沒有特別花俏的鋪陳,素素的,美觀又好坐。

雙前座沒有特別花俏的鋪陳,素素的,美觀又好坐。

後排冷氣出風口

後排冷氣出風口

電容式的頭燈開關,連同座椅記憶與中控鎖等功能集結在車門把手上。這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常常誤以為窗戶開關。不想適應也可以,車機系統的聲控功能支援車窗啟閉。

電容式的頭燈開關,連同座椅記憶與中控鎖等功能集結在車門把手上。這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常常誤以為窗戶開關。不想適應也可以,車機系統的聲控功能支援車窗啟閉。

後廂格局方正,兩側有掛勾與網子。

後廂格局方正,兩側有掛勾與網子。

後廂側面的後排椅背快速傾倒開關

後廂側面的後排椅背快速傾倒開關

後排椅背全數傾倒後,後廂底板相當平整。

後排椅背全數傾倒後,後廂底板相當平整。

令人感到真正放鬆與舒適的是駕馭感受,單馬達後輪驅動車款的輸出為252匹/45.8公斤米,扭力夠大,哪怕這是一輛重達2,125公斤的中型休旅車,輕踩電門車輛起步沒有絲毫拖重感。動力輸出的相當平緩,電門大腳到底,也不會出現令人作噁的加速感,官方宣稱零百加速7.6秒。前後都是多連桿懸吊配置,搭配S sport運動化懸吊系統,阻尼對於置重超過兩噸的中型休旅車來說支撐性剛剛好,不會太硬,適合一般日常使用。

中控台上可調整多項駕駛相關設定

中控台上可調整多項駕駛相關設定

往後撥動兩次排檔桿,隨即進入俗稱單踏板模式的B檔位。

往後撥動兩次排檔桿,隨即進入俗稱單踏板模式的B檔位。

回充力道藉由方向盤後方的撥片調整。B檔俗稱單踏板模式,充能回充最積極,同時也能將車輛煞到停。

回充力道藉由方向盤後方的撥片調整。B檔俗稱單踏板模式,充能回充最積極,同時也能將車輛煞到停。

動力回充的煞車力道相當線性,而且易於掌控,就算一下猛收電門也不會有令人感到不適的頓挫感。這輛車的煞車回充功能舒服到像是一種享受、一種安全感,而不是單純為了幫電池回充。將排檔桿往後撥兩下即刻進入B檔(俗稱單踏板模式),此時的煞車回充力道最大,但還是沒有我想像中的大,做動的也相當線性,跟D檔最大回充力道相比,只差別在可以將車輛完全靜止。

論外觀,受益於全新PPE(Premium Platform Electric)電動平台,800V架構不僅充電更快,高效率電能管理讓它能外觀盡可能的不與風阻係數妥協,充滿著硬派肌肉線條,且具備500公里以上的續航里程,在目前台灣市場上的電動車中顯得相當獨特。車內佈局方面,台灣奧迪誠意十足的將海外列為選配的副駕駛前方螢幕列為標準配備,營造出更有未來感的科技座艙。動力方面,如果家用的話,單馬達後輪驅動的入門車款就已經能滿足所有用車環境,再往上選就較為運動化,當然價錢也就更貴。比較可惜的是,目前台灣所有Q6 e-tron都沒有車道置中的硬體設備,日後無法藉由OTA開通這項通能;這是德國原廠的規劃,目前只針對歐洲市場開放這項功能。

加入粉絲團 加入好友 追蹤IG
kingautos
廣告

相關新聞推薦

RELATED ARTICLES

品牌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請將圖片拖曳至框線內

回最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