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把它帶回家 ─ 全新《Mazda MX-5 6MT》試駕報導
在時局的快速變遷下,有什麼東西是不會改變的?以當前全球汽車業界朝向電氣化、數位化、自動化的發展趨勢下,車子也漸漸地不再需要依靠駕駛人了,車子只要能提供人們想要的各項功能、行車都靠AI就好,至於私人擁車這部份,好像也不再是必要的了;筆者也曾想過,「如果哪天車子全都變共享EV,我也不想再開車了」,雖然不願面對,但這就是一種時代洪流所帶來的新舊交替吧。
然而,任何事物總是有例外,就如同眼前這款全球累積銷售破百萬輛、金氏世界紀錄認證最暢銷的小型雙座敞篷《Mazda MX-5》車系一樣,這款小跑車從1989年問世至今30年,雖經過四個車型世代更迭,但基本的訴求與架構卻從未改變,而在現行第四代ND車系原開發主查山本 修弘(Yamamoto Nobuhiro)先生的說明下(現任主查為首席設計師中山 雅[Nakayama Masashi]先生兼任),ND是「為了守護而改變」的一代MX-5車系,ND全車的設定都向原創NA車系看齊,除了車系基礎的理念不變,為因應安全防護、車輛法規等因素而妥協的重量、及車身放大外,骨子裡ND並未「忘本」,也因此在大環境不斷變動下,30年來MX-5仍屹立不搖。
現行第四代ND MX-5車系於2015年問世,直到現在已近原廠產品生命中期的改款之際,台灣馬自達才正式導入搭配Skyactiv-MT六速手排、也是該車系精髓的《MX-5 6MT》車型,而本次所導入的手排車型,更搭上Mazda原廠在2018年中針對ND車系Skyactiv-G汽油引擎的升級動作,屏除國內未導入的1.5升引擎不談,2.0升引擎在最大馬力輸出從160匹(ps)提升至184匹,轉速紅線區更從6,800rpm延伸至7,500rpm,另外峰值扭力輸出也從20.4公斤米提升至20.9公斤米,對應的轉速域則為4,000rpm。
根據Mazda原廠資訊,這具Skyactiv-G 2.0升四缸自然進氣汽油引擎的多項變革,包括換裝直徑更大的進氣歧管,並同步加大進氣汽門直徑,另外再輔以高揚程排氣凸輪軸、及輕量化排氣汽門所增加的汽門開啟角度等,都讓這具引擎擁有更強勁的輸出、以及更直接的油門反應,而在引擎活塞、活塞連桿部份也予以減重,此外在燃油噴油嘴的汽油霧化控制、及燃燒效能的全面提升下,更讓這具引擎提升燃燒效率、並強化動力輸出,同時也增進了油耗效能表現,國內能源局的平均油耗測試數據則為14.8km/l。
ND MX-5車系採輕量化、高剛性的Skyactiv-Chassis底盤結構打造,並搭配前雙A臂、後多連桿的懸吊系統,在車高、坐點高度都一併壓低的情況下,儘管MX-5車長未達四米,但從頭尾看去,還是能展露出低趴、寬踞的車身姿態,而以筆者174公分的身高入座,雖然能感覺到坐點確實距地非常近,但視野的水平高度,卻能看到完整的整片引擎蓋,因此會有坐姿仍偏高的錯覺。
也因MX-5車系維持傳統設定所一併留下的先天限制,若身形較筆者高大的駕駛人,坐進ND後可能會覺得彆扭,光以筆者的身形入座、在駕駛坐姿就定位後,座椅向後滑移的調整也只剩一段而已…… 然而以現在普羅大眾所普遍認知的車、以及車子裡該有的配備來評斷ND MX-5,這也不能說是絕對公平的,如果你真有同樣的想法,那很抱歉、您還是看別台車吧!
或許也是現在消費者的所需,造就了當今車輛搭載各項繁複的機能操作與設定,筆者同樣是被趨勢所影響的其中之一,坐進ND MX-5的當下,也下意識地開始按方向盤快撥鍵找尋車輛的設定介面,呆了數秒後,喔對!這是一輛為駕馭樂趣而生的跑車,它的儀表就僅有里程、油耗、可行駛距離等數據顯示而已,有關車輛機能的各項設定等等,還是得透過中控鞍座的MZD Connect旋鈕介面來進行調整。
再者,MX-5在車室內也找不到手套箱、收納空間這種東西,除了鞍座手肘觸碰到的地方有個聊勝於無的小空間、還有其後方一個下開的盒狀空間外,就只剩車尾130公升容積的尾廂空間了,雖然說ND MX-5也可以是小倆口的遊玩專車,但若要攜帶家當出遊,MX-5的空間機能,恐怕也只適合單身狗使用了……
另外,ND MX-5採手動啟閉的軟頂敞篷機構部份,筆者認為這是全球所有敞篷車當中最天才、操作最便利的設計了,結構簡單、沒有電動摺疊所需的一切輔助元件與啟動開關與電路,只要一隻手彈開鎖定卡榫、拉起或收下、再鎖定,迅速搞定!相較於其他仍在比頂篷開闔秒數的敞篷車款,它們除了看起來好像比較帥以外,在MX-5面前都顯得毫無意義。
如果你和筆者一樣,自認是熱愛「開車」這種行為的車迷,上述這些ND MX-5的不足之處,在車輛移動的一瞬間開始,其實都是可以被原諒的;離合器踏板在動力的接合點、清晰的檔位位置與扎實的入檔手感、以及引擎轉數隨著心意攀升的無比滿足感,都令人瞬間忘了各種用車上的不便,MX-5對熱愛駕馭的車迷來說,就是有著難以抵抗的魔力。
在路況許可的情形下,筆者也沒有吝惜給它大腳油門下去,拉轉到近7,500rpm再進檔,鬆油門、踩離合器、入二檔、鬆離合器再灌下油門,同樣的動作再重複一遍進三檔,此時驚見車速已破百,這對筆者的心臟來說,其實已沒有再繼續衝下去的那個膽了,而這種需要拉轉換取推力、檔檔紅線的操駕模式,也令筆者想到曾短暫接觸過的Honda S2000,全新ND MX-5 6MT確實有那樣的味道,但卻沒有那樣地極端。
操控回饋部份,隨著車速愈快,MX-5在轉向手感會有種「被吸入」彎道的感受,低速狀態下感覺不太出來,高速過彎時,就會有類似於軌道車的風味,對準彎頂點切入,會有種前軸給你吸進彎道、然後後軸在後面推著你前進的感受,而雖然MX-5懸吊設定偏軟,但整體重心低的緣故,實際感受上MX-5的四輪還是能牢牢抓住地面、並順著駕駛人的意識劃過彎道,上半身也不會因車身側傾的動作,而有任何令人覺得不安的感受,一整個就是很神奇的feel,這也許就是Mazda從三代NC MX-5車系所開始定調的「人馬一体」吧!
▲如果你自認是熱愛駕馭的車迷,那麼MX-5 6MT的各項不足,應該都不會是你選擇它的阻礙。
以國內市場如同Mazda MX-5這樣的雙門小跑車、又得有傳統手排變速箱的選項來看,目前似乎也只剩Toyota 86/Subaru BRZ這兩款雙生車種而已了,若要筆者來選,在整體開起來的感受、以及車輛所提供予駕駛人在感官方面的刺激部份,ND MX-5 6MT確實更勝一籌,加上能隨著當下心情自由啟閉的手動軟篷、以及開篷行車時所享受的那種招搖過市的虛榮感,ND無疑是想要偶爾騷包一下的首選。
Mazda MX-5 6MT基本規格表 |
|
售價(新台幣/萬元) |
133 (試乘車為134.5) |
車長(mm) |
3,915 |
車寬(mm) |
1,735 |
車高(mm) |
1,230 |
軸距(mm) |
2,310 |
車重(kg) |
1,066 |
最小迴轉半徑(m) |
4.7 |
行李廂容積(l) |
130 |
油箱容積(l) |
45 |
引擎型式 |
直四自然進氣汽油 |
排氣量(cc) |
1,998 |
缸徑x衝程(mm) |
83.5 x 91.2 |
壓縮比 |
13.0 : 1 |
最大馬力(ps/rpm) |
184 / 7,000 |
最大扭力(kg-m/rpm) |
20.9 / 4,000 |
變速系統 |
六速手排 |
煞車系統 |
四輪碟煞 |
前懸吊系統 |
雙A臂 |
後懸吊系統 |
多連桿 |
輪胎規格 |
205/45 R 17 |
平均油耗(km/l) |
14.8 |
圖片來源:King Autos
相關新聞推薦
RELATED ARTICLES-
2025年式《Range Rover Velar P250 Dynamic SE》試駕報導|車艙更有氣氛的越野休旅車
-
大改款《Skoda Kodiaq》試駕報導|貼心設計 科技配備大幅進化 力保不失台灣最賣七人座休旅車寶座
-
《Skoda Enyaq Coupe RS》試駕報導|聰明的跑旅車!少了點性能味 更多的是舒適與貼心
-
《Mazda CX-60 33T AWD Premium Sport》試駕報導|台灣暢銷的縱置休旅車 直六引擎魅力無法擋
-
24年式《Range Rover Sport P400 Dynamic SE》試駕報導|選配更玲瑯滿目 營造更奢華的車艙空間
-
新世代《Suzuki Swift》試駕報導|省油 大空間 更加務實的都會進口小車
-
《Mazda CX-30 20S Retro Sports Edition》試駕報導|結合轎跑和休旅的完美組合
-
小改款《Toyota Corolla Cross》油電旗艦試駕報導|本質好 舊系統稍加強化就跟得上時代
品牌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大改款《Mazda CX-5》發表倒數 有望新增電動車 挑戰Tesla Model Y
-
2024年12月《一般進口車》銷售排行:《Mazda CX-5》《Toyota RAV4》產品末期還是賣得嚇嚇叫
-
Mazda 6後繼車中國上市|價錢夠香 動力選擇豐富 明年再推新休旅!
-
2024年11月《一般進口車》銷售排行:《Mazda CX-5》穩居同級距亞軍 《Suzuki Jimny》停售前激出一波買氣
-
盛夏暢遊《MAZDA》LINE官方活動開跑|綁定或分享就能喝星巴克!
-
Mazda 6台灣停售倒數|選擇剩這些
-
2024年07月《一般進口車》銷售排行:25年式《Mazda CX-5》競爭力反映在銷量上 Retro Sports Edition特仕車帶來一波銷量成長
-
25年式《Mazda CX-5》到港 限時配備升級 售價凍漲